一、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实事求是的讲,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的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就业竞争力十分有限,而毕业生就业压力却在不断增加,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分析,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区内兄弟院校,甚至一些高职高专类院校,由于其注重实习实践环节,得到部分企业的认可,也与我们形成有力的竞争,加之我们的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仍未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因此,必须对现存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此外,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一批带有地方资源特色的化学工业作为自治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已被列为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伴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必然会对从事化工生产的专门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强抓机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是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是地方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拓展实习基地,优选和配置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对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接触未来岗位,接触企业文化。从一开始,企业就把学生当成“自己人”,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而学生一入学,就了解到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明确了自己的未来岗位走向和岗位对自己的技能要求,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更加自觉主动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这样讲: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像我们这样的三流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目前已开展的工作
1、为了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近几年化学学院多方联系,在继续巩固与相关企业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其它化工企业的联系,在这些单位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为本科生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目前,已有的实习基地有:内蒙古乌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金蒙稀土有限公司、内蒙古乌拉山化肥有限公司、内蒙古汇能集团煤化工有限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杭州统一集团、江苏泰兴裕廊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伊泰集团煤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亿利化工集团达旗PVC厂、呼市化肥厂、包头市新世纪稀土有限责任公司和包头市京瑞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不仅作为我们学生的化工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基地,同时还为毕业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有的企业还为我们贫困生提供资助(如“金蒙稀土助学金”)。当然,合作的前提是互惠互利,我们也为企业带去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活力,为企业补充提升员工素质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部分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了适当的技术和实验条件的支持。
2、将2008版和2011版教学计划中的化工见习环节,由原来的第八学期实施前移至第一至第八学期全过程,使学生从大一、大二就深入企业参观见习,了解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3、在常规的实习、见习、就业的工作基础上,我院近年来也在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方面进一步与企业合作,达成了新的共识,开展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2012年首次利用学生驻厂实习的时机,将《化工仪器与仪表》、《化工生产与安全》等实践性很强的几门专业课程交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授课,学生们上午上课,下午深入车间一线实习观摩,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也为今后进一步尝试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4年首次开始为乌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培训员工28名,提升员工的学历层次(成人专升本、高升专),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由化工实习带队老师兼课,利用企业员工生产间隙进行集中授课,在企业员工不脱产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业,深受企业的欢迎,以此也更加密切了校企的合作关系。
三、工作的思路及措施
1、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作支撑。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计划,将化工见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四年培养的全过程。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针对某个专业或专门化方向,拟将课程划分为几个模块,其中一个模块将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其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体现专业特征,而就业方向性课程则是灵活多变、能应对市场竞争与企业需求。在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还要兼顾把学生考研及获取化学化工方面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与此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加快引进工科类高学历人才外,要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实践和考察,使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继续尝试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不仅可以缓解我院有工科学历背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也可以通过企业参加教学活动,把用人的意图在培养过程中全面实现。这些措施也会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质量。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实习基地带班工人师傅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实习质量。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巩固已有基地的同时,要继续拓展实践基地,要选择那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在先进的企业中学生不仅仅能学习先进的技术,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受到爱岗敬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为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建设创造了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省外发达地区的实习基地。
总之,化学学院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教务处等职能处室的支持配合下,加快尝试合作办学的步伐,我们也将本着务实的精神,继续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研协作、服务企业等方面不断寻求发展空间,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