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青春领航·科创童行 |化学学院2025年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2025年07月11日 09:07  点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指示,7月5日至8日,化学学院组织40余名师生组成“青春领航·科创童行”科技创新研学团,联合包头市助老扶弱爱心中心,在校团委支持下,在包头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立足化学专业特色,以“科技启蒙+生态美育+红色教育”三维育人体系为抓手,为114名孤困儿童点亮成长之路,用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注脚。

科技启蒙:前沿科技触手可及,播撒科学梦想种子

     7月5日,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科技探秘之旅”。在包头市科技馆,人工智能交互装置前,孩子们踮脚操作机械臂完成精准抓物;生态能源展厅中,通过模拟风力发电装置,孩子们直观理解绿色能源的力量……前沿科技的沉浸式体验,让科学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奇妙。随后,包头市城市规划馆的数字沙盘“活”了起来——通过全息投影,孩子们见证了包头从“草原钢城”到“绿色新城”的变迁;包钢展览馆里,锈迹斑斑的老设备与现代化生产线的对比影像,让“奋斗”二字在孩子们心中烙下印记。

生态美育:文化与自然共融,涵养精神成长沃土

7月6日的“生态美育日”,孩子们在文化与自然的交织中感受多元之美。上午,包头市图书馆内,“墨香重生——我在包图修图书”活动让古籍修复师的“魔法”走进孩子手中孩子们在指尖触摸中读懂“护书如护宝”的深意。紧接着,“火山喷发”实验中,过氧化氢与碘化钾的碰撞迸发白烟”;“伯努利气球”实验里,吹气竟能让气球在空中“亲密相拥”——趣味科普实验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具象的惊喜。下午,包头市公安局教育培训支队艾广永警官以“情景剧+互动问答”形式开展“拒绝校园欺凌”普法讲座,孩子们法治意识悄然生根。活动尾声,博物馆的青铜器、美术馆的书法作品,则像一把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历史与艺术的大门。

红色教育:精神传承融入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底色

   实践最后两日,“红色基因”成为活动的鲜明主线。在包头市南海公园,孩子们围坐红船模型前,聆听志愿者讲述“红船精神”的由来;随后,114双小手拼装114艘红船模型。湿地公园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自然探索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夜幕降临时,“科学+艺术”的奇妙碰撞持续升温:“大象牙膏”实验中,彩色泡沫如喷泉般涌出,点燃全场科学热情;夜幕低垂,星光为幕,荧光音乐会悄然拉开序幕。孩子们手握荧光棒,如同握着点点星光,清脆的歌声与头顶的星辉交相辉映。闪烁的灯光里,藏着孩子们斑斓的梦想;稚嫩的吟唱中,满是成长的雀跃与团队的暖意。他们用最纯粹的表达,把此刻的快乐与温暖,酿成了夏夜最动人的旋律。

     7月8日,实践团走进王若飞纪念馆,通过革命文物、影像资料与烈士家书,孩子们聆听了“为真理而斗争”的英雄故事;在北方兵器城,陈文学爷爷讲述“国之重器与强国梦想”的红色故事。当孩子们仰望着威严的坦克时,眼中的震撼与敬佩,正是“强国有我”的生动诠释。陈文学老人1935年出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是包头市广为人知的学雷锋志愿者,退休后组建志愿服务队,二十多年来坚持深入学校、社区宣传雷锋精神,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2万小时,还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多项荣誉,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包头活雷锋”。

长效帮扶:以“三下乡”促“常下乡”,让教育之光照亮未来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张长期帮扶联系卡架起了“大哥哥大姐姐”与“小弟弟小妹妹”的温暖桥梁——定期线上辅导、假期科普课堂、节日亲情陪伴……这些约定让“三下乡”不再是“短期活动”,而是“长期陪伴”。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志愿者同学在总结中写道。化学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通过建立乡村科普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化学主题支教、开发“趣味实验包”等方式,让科技教育的种子在乡村沃土持续生根发芽。未来,更多青年学子将走进乡村,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动力”。

下一条:化学学院邀请金蒙稀土奖(助)学金资助者孙喜平教授作“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报告

关闭